
陈奕明,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2025届硕士毕业生。
一、迷思:岔路口的叩问
随着毕业节点的日日临近,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迷茫也曾向我涌来。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我反复问自己:什么是最想做的?什么又最适合的?从外界的声音中抽离,彷徨之外我深知自己对稳定性和意义感的追求。
二、机缘:服务中生长信念
机缘巧合下,研三时我开始在社区教授老年人八段锦。最初,这或许只是服务对象的延伸。然而,在教学过程中鲜活地互动和连接,深深触动了我。我渐渐明白,每周一次带练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动作,它关乎耐心的倾听、真诚的陪伴,是生命与生命的真诚照见。逐渐地,我与爷爷奶奶们聊天的内容越来越多,他们会告诉我习练八段锦对他们的帮助,每节课后都会笑着挥手对我说:“谢谢小陈老师,再会哦”。我触摸到了一种被需要、能切实帮助他人的满足感。这让我想起曾和母亲半开玩笑时说:“或许以后去老年大学当老师也不错?”

三、 前行:匹配中寻找支点
当看到母校离退处老年大学岗位的招聘时,我意识到:这或许正是心之所向。
我沉心梳理过往,研究生“运动与健康”的研究方向赋予我更专业的思维,近三年的八段锦教学经历锻炼出与长者沟通与活动组织能力,学生工作则培养起处理事务的细致条理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那份理解长者需求、服务好他们的心意。


在准备阶段,我首先深度解构岗位需求,在逐条分析岗位的显性与隐性能力需求后,筛取出自身经历中与之契合度最高的经历,在简历制作时,将这些零散经历提炼为岗位所需的3~4个核心能力,实现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高度咬合。笔试备战中我不再碎片化背诵知识点,而是构建知识体系,以政策法规为根系,实证案例为枝干,应用场景为叶片,通过整理思维导图构建起知识间的关联。面试准备时,我首先向老师请教面试技巧,并请朋友当“考官”一遍一遍模拟面试,准备真实的故事,着重表现我的服务意识、应变能力和亲和力,展现一个充满爱心、耐心和责任心的工作者形象。
初中时特别喜欢三毛的《如果有来生》,她这样写道: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,一半在风中飞扬;一半洒落荫凉,一半沐浴阳光。” 如今,这份向往在我心中有了具象的回响:以专业为深扎大地的根脉,以青春为舒展向光的枝叶,为为老服务中注入活力。心安处便是吾乡,在脚踏实地中探求生命的平衡与丰盈。
人生长路或弥漫焦虑,轨迹也非起点即明。但每一次叩问内心、躬身实践、向外学习,都在校准前进的方向。相信某天走了很久的你回望来路时也会发现: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,已然在脚下坚实延伸。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神奇之处,我们螺旋着向前也是向上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